笔趣阁

笔趣阁>小通房无弹窗 > 11第 11 章(第1页)

11第 11 章(第1页)

徐弘简记得自己时,母亲珍而重之地收起来放到盒子里。甚至他第一次抄写长诗,第一次落笔的山水人物图,她也都很珍惜。若不是他那时一再保证“将来会写出更好的给娘亲”,母亲的箱子里不知要装上多少这类物什。

他过去不太明白母亲为何有如此兴趣,直到苏苏开始习字之后将写的字拿给他。

他方才体味了母亲十余年前的心境。

五六岁的幼童初次提笔写的字总是歪歪扭扭的,苏苏不过初学,虽不能真的同小儿相比较,但在徐弘简看来已经很是不错,何况每一次交来的同上一回比起来都有长进。

她第一次写字约莫就是那个写在他手心上的“简”字,没能留存下来,因此,对于她落笔交予他的第一张,他分外地珍惜。

徐弘简接过清茶抿了口,似是不经意地说:“收起来便好。你如今学得快,也不会写错字,我是想找适宜临摹的碑帖给你。多看些日子,也就好了。”

苏苏脸上热意稍减,轻轻呼出一口气,才道:“多谢公子。”

他端着茶盏的手骨节分明,煞是好看,苏苏没忍住多瞧了两眼。

-

老夫人的云寿堂,二夫人钱氏前来请安。

“……施家老夫人旧疾犯了,我着人将库房里的人参送了去,就是二爷三年前从西山得来的那对。另一个事,族里的秋茗丫头年后就要成婚了,要嫁到南边儿去,说是年后要来给母亲您磕个头,礼单我已经备好,随后母亲您让柳嬷嬷掌掌眼,看有没有要添的。”

徐老夫人挥了挥手,让柳嬷嬷把单子收起来:“这些事你看着办就成。你大嫂在府里的时候,也都是自己打算的。这各家的人情往来,多做几次,心里就都有数了。”

钱氏听老夫人夸大房的那位,讪笑着应道:“母亲说得是。”顿了顿又打起精神道,“没有十足把握时,我是万不敢擅自做主的。就说朝宁院里,伺候的人手不多,连管事的替我发放月例银子,都要说拨到三公子朝宁院的银钱比其他院里少了呢。刑部的公务又繁忙,我是真担心下面的人手太少,诸事上不够妥帖。母亲您看……”

徐老夫人睁开眼,望向钱氏,打断了她还没说完的话:“他那儿的事,你不必多管。”

钱氏脸上的笑僵了一僵。

徐府各院里的下人还算规矩,除膳房、绣房这些地方和家生子,其他奴仆甚少无所顾忌地四处走动。朝宁院的人手本来就少,加上他们一个个的嘴都严实得很,钱氏差人去打听过,从没问出过什么。

若是从前,她便默默忍了,可眼下有事要求人家,不得不多说几句:“母亲说得是。可这大嫂不在府里,朝宁院里添了个人,我还从没见过呢,不知是该多备些什么送去。虽有什么缺的,那边儿的丫鬟都能够去找管事的,但到底是位新人,也该放些好东西在房里,才不至于太冷落她。我昨儿个去库房里看了看,竟不知道哪样合适。”

徐老夫人垂眸听着,末了点点头:“这倒也是。”

钱氏一喜,立马想说不如今日就叫人过来看看,还没来得及说话,徐老夫人就逐客了:“你想得周到,回头让她到我这儿坐坐,若有什么缺的,再差人上你那儿领钥匙去取。”

>>

钱氏颇为不甘地回去了,只能想着,好歹是能往朝宁院里送些东西了。只要那位到老夫人跟前去一次,以后免不了也要时不时地到云寿堂请安,自己早晚能遇上她说说话的。

钱氏在宁贤院里一边等着老夫人差人来取东西,一边筹备着年节的琐事,扎扎实实地忙了一阵子。她刚听说老夫人请了人去云寿堂,大夫人宋氏要从寺庙中回来的消息也传到她耳中。

钱氏近来在老夫人跟前做出谨小慎微的模样,这大嫂回府必定是要为大嫂接风洗尘的,免不了又要费一番工夫。她最恨宋氏那清高孤傲的做派,眼下也不得不低头。

“罢了。只要事能办下来,让她得意一阵又何妨。”

另一方,云寿堂内,徐老夫人挑选着宋温房里的挂屏图画,一壁让人上茶。

苏苏福了福身,由郑嬷嬷扶着手落座。

屋内其他婢女都退了出去,只剩她们和徐老夫人身边的贴心人。

徐老夫人头戴鹿鹤同春抹额,鬓边花白,瞧着身子骨不太硬朗,坐一会儿就要由老嬷嬷扶着换个姿势,给宋温挑选挂屏可是十足地仔细,一张一张地慢慢选着。

老夫人温声开口:“弘简他公务繁忙,身边又只你一个贴心的,你少不得要多费心。”

苏苏腕上的一对儿圆条玉镯碰在一起,叮当脆响,她的声音也同样动听:“不曾耗费心神,能在三公子身边,是奴婢的福气。”

徐老夫人低不可闻地叹了声气,徐徐说道:“这三个孩子当中,他尤为不同。老二明甫没办法跟他比,老大虽是兢兢业业,不敢稍有闪失,但弘简年纪要小些,刑狱之事又牵扯甚多,于他自己身上,便照料得不好。你从前在膳房时就很不错,温儿邀你同去别庄,回来也常在我跟前提起,我便知道你是个细心的。弘简他路还长着,你须得多体贴他。”

说完这些,老夫人仿似累了,接过清茶抿了口,缓了一小会儿,才又问道:“你是三年前入的府,是家中遇到什么事儿了?”

没料到老夫人会问这个,苏苏顿了顿才做了应答,她摇了摇头:“家中没人了。是照顾我的人家……遇到了一些事,逼得没办法了。”

回忆起那对夫妇,苏苏心中的感激之情几近于无,便是有再大的恩情她也还够了,何况他们总想着从她身上刮些银钱去玩乐,丝毫不顾及她是过的什么日子。

娘亲去世时,她才一丁点大,但也记得娘是留下过一些东西的,足够他们把她养大。那些东西让她和他们一家丰衣足食是不成问题的,可她渐渐长大,那家人的境况却越来越差,她便也跟着受苦,直到卖身为奴。

他们拿了那钱解了燃眉之火,之后却不知节省,没剩下些什么钱,日子平平淡淡过着。

她在徐府的这三年,他们从来没到徐府看过她,一到年节生辰,她都是孤零零一个。

去岁夏天,山洪冲下来,毁了苏苏娘亲坟墓旁边的一块地,山坡上滚下来的乱石把墓碑损了一半,坟上的情形不太好,要钱补修了,匠人等着钱到手了才肯开工干活,他们才托人叫她回去,把这钱给了。

同她一齐进府的丫鬟里,有个同村的姐姐,但人家顾忌着舒家两口子的名声,都不敢与她多说话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